关注

关注社会变迁,四季变幻,宇宙轮回,沧海桑田什么的

经济发展具有强大韧性和活力(人民观点)

经济发展具有强大韧性和活力(人民观点)

——把握有利条件,激发信心动力③

本报评论部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2年05月26日 第 05 版)

  前期发展所积累的坚实基础,为中国抵御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“家底”,为中国跃上更高发展境界筑牢了基石

  如果说强大的韧性让中国经济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,那么奔涌的活力将推动中国经济乘风破浪,完成高质量发展的蝶变

  越是逆风飞翔,越能展现韧性;越是逆水行舟,越能彰显活力。今年以来,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,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各地区各部门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实现平稳开局。一季度,主要宏观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,“稳”的基础在不断加固,“进”的动能在不断集聚,充分展现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和活力。

  疾风知劲草,烈火见真金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发展具有“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”的重大论断,其中重要一条就是“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”。这一重要论断,深刻揭示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,深刻揭示出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,为我们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,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动力。

  正如分析人士所言,“在经济领域,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成功故事”。不断积累的物质财富增量,沉淀为雄厚的物质财富存量,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。从经济总量来看,2021年我国经济已迈过110万亿元关口,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超过18%,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%左右;从民生改善来看,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,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亿人;从科技创新来看,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、国产航母、国产大飞机等一批国之重器相继诞生,大数据、云计算、5G通信等“三新”经济不断涌现,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在形成。这些实打实、见真章的成绩,这些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变化,充分说明我国经济实力、科技实力、国防实力、综合国力显著增强,新时代的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。

  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,已经被各种“压力测试”所检验、所证明。这种韧性体现在,中国经济体量大、回旋余地广,又有超大规模市场,使得我国经济具有明显的大国经济效应,可以减缓外部冲击力度;这种韧性体现在,我国具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,供应链体系健全、产业配套能力强,规模庞大、分布广泛的微观主体构成了复杂、有机结构,形成风险分散机制、具有自我修复能力;这种韧性体现在,国家能够及时灵活调整政策,有足够多的政策工具来应对冲击,有能力防范经济出现大起大伏,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;这种韧性体现在,党中央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能够逐步阻断疫情传播,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。可以说,前期发展所积累的坚实基础,为中国抵御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“家底”,为中国跃上更高发展境界筑牢了基石。

  中国经济的奔涌活力,正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彰显。在经济总量和规模不断跨越新关口的同时,中国经济还在发生着深层次的变化,结构在优化、方式在转变、质量在提升、效益在增强。今年一季度,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明显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,产业升级带动作用明显;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均保持较快增长,创新发展态势持续;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比上年同期大幅提升,经济结构调整优化;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继续提升,绿色转型稳步推进;居民收入持续增长,民生改善继续加强……从“有没有”转向“好不好”,从“旧动能”转向“新动能”,从“积累量”转向“提升质”,新发展理念融入到发展各环节,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、分工更复杂、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。如果说强大的韧性让中国经济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,那么奔涌的活力将推动中国经济乘风破浪,完成高质量发展的蝶变。

  “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”“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,大海依旧在那儿!”中国经济具有迎难而上、爬坡过坎的能力,一直是在克服困难中发展进步,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,完全能够抵御短期波动、赢得长远发展。只要我们更好把握战略性有利条件,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,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前行,就一定能推动中国经济航船劈波斩浪、行稳致远。

人民日报 http://paper.people.com.cn/rmrb/html/2022-05/26/nw.D110000renmrb_20220526_1-05.htm

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

1000.jpg

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、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,因多器官功能衰竭,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,享年91岁。

硬盘容量 K、M、G、T、P、E、B 的意思你了解吗?

随着计算机硬盘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,硬盘的存贮容量呈快速增长趋势,用来表示存贮空间的计量单位从过去的K升到M,又从M跃升至G甚至T。前几天,跟朋友闲谈计算机的配置、存贮空间等问题时,说起“兆”这个单位,不免疑惑,1兆究竟等于10的几次方?通过一番追根朔源地考证,让我大开眼界。

我们目前所用的K、M、G、T等都是英文表示方法,分别是Kilo(10<sup>3</sup>)Mega(10<sup>6</sup>)Giga(10<sup>9</sup>)Tera(10<sup>12</sup>)的简写,更大的还有Peta(10<sup>15</sup>)Exa(10<sup>18</sup>)Bronto(10<sup>21</sup>)等。

尽管现在常用的是英文表示方法,但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描述大数量时也毫不逊色。东汉徐岳所著的《数术记遗》中,就相当完整地记载了中国表示数量的数词,由小到大依次为亿(10<sup>8</sup>)兆(10<sup>12</sup>)京(10<sup>16</sup>)垓(10<sup>20</sup>)秭(10<sup>24</sup>)穰(10<sup>28</sup>)沟(10<sup>32</sup>)涧(10<sup>36</sup>)正(10<sup>40</sup>)载(10<sup>44</sup>),此后随着佛教的传入和文化交流,又增加了极(10<sup>48</sup>)恒河沙(10<sup>52</sup>)阿僧只(10<sup>56</sup>)那由他(10<sup>60</sup>)不可思议(10<sup>64</sup>)无量(10<sup>68</sup>)大数(10<sup>72</sup>)等,其中万以下是十进位,万以上则为万进位。

从上文可以发现,中国的数次是以104为单位晋级,而西方是以103为单位晋级,在使用习惯上有所不同,这样也造成了中英文数词对应上的不便。也许正是由于中英文数词对应上的不便,造成早期学者对“兆”这个单位的不恰当地翻译。显然,中国古代早就有“兆”这个单位,其大小也很明确,为1012。但1987年出版的科学出版社词头却标注“兆”对应于英文的“M”,其大小为106,1991年出版的《海洋行业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手册》也沿用了这一用法,因此造成国内在“兆”这个单位使用上的混乱。尽管目前“兆”为106的使用已经颇为普遍,但是为尊重中国传统文化,我们应该恢复“兆”的本来面目,在台湾、新加坡、韩国及日本规定的词头体系中,“兆”的大小仍是1012,而106则称为百万。

2021年普利兹克奖得主:Anne Lacaton, Jean-Philippe Vassal

111.jpg

“今年,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感知到自己是整个人类的一份子。无论是出于健康、政治还是社会原因,都需要建立一种集体意识。就像在任何相互连通的系统一样,对环境公平,对人类公平,也就是对下一代公平。拉卡顿和瓦萨尔在精致中体现激进,并且在细微处彰显细腻和胆识,在尊重建筑环境与直截了当的方法之间实现了平衡”。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亚历杭德罗·阿拉维纳说

今年建筑界的最高荣誉奖普利兹克奖授予:法国拉卡顿-瓦萨尔建筑事务所(Lacaton & Vassal)合伙人安妮·拉卡顿(Anne Lacaton)和让-菲利普·瓦萨尔(Jean-Philippe Vassal)。他们曾通过一系列可持续性住宅项目的设计而为人所知,在过去30年的建筑实践中,拉卡顿-瓦萨尔建筑事务所以“丰富人类生活”为己任,在社会、生态和经济这三个维度上让建筑的使用者从中受益,并有助于城市的演进。

“好的建筑应该是开放的——对生活开放,为提升人们的自由度而开放,让任何人都能够在其中做自己要做的事情。它并不是为了展现什么或者强加于他人的,而是应当是熟悉、实用和美观的,并且能够静静地为在其中每天发生的日常生活提供支持。”
——安妮·拉卡顿(Anne Lacaton)

“我们的工作是解决约束和问题,并找到可以引发使用、情感和感觉的空间。尽管这一切曾经如此复杂,但在这个过程以及所有努力的最后,其结果一定要轻巧而简单。”
——让-菲利普·瓦萨尔(Jean-Philippe Vassal)

222.jpg

安妮·拉卡顿(1955年生于法国圣帕尔杜)和让-菲利普·瓦萨尔(1954年生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) 因其对人类社会和人居环境所做出的持续和卓著的贡献,成为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第49位和第50位获奖者。同时,安妮·拉卡顿也是首位获得此殊荣的法国女性建筑师。

这个来自法国的建筑事务所通过私人住宅、社会住宅、文化和学术机构、公共空间以及城市开发方案等设计,对这个时代的气候和生态紧急状况以及社会窘困做出了回应,尤其在城市住房领域,重新点燃了现代主义建筑师改善大众生活的希望和梦想。秉承“永不拆毁”的戒律,拉卡顿和瓦萨尔采取有节制的干预措施,保留建筑物历久弥坚的特质的同时,对过时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。

“安妮·拉卡顿和让-菲利普·瓦萨尔一直坚信,建筑赋予了他们为全社会塑造社区的能力。他们的目标就是通过自己的工作,展现谦逊的力量,并实现新与旧之间的对话,以此服务于人类的生活,并且拓宽建筑的疆界。” ——汤姆·普利兹克先生

更多内容我就不转了,详细的请去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GRjxqXUYg63UdYC1p4lhCA
就发一个建筑师对于色彩的把握。

333.jpg

扫一扫,访问移动端

高凯的个人主页
I am alone on my life's Journey up to now, and the future.

推荐 / Digest

热点 / Hot

评论 / Comments

  • Gaobukai: 这个点赞的按钮为什么总报错呢?
  • Gaobukai: 既然能调用0号图片就能调用随机图片<?php rand(0...
  • Gaobukai: 我这里没有这个问题,不知道哪里出的问题,需要的话加我微信看看什么情况吧
  • hu bill: 我也是这样的
  • hu bill: 对
  • : 上传头像,弹出框显示[object object],并一直显示在...

标签 / Tags

推广 / Ads